Info

​[攀岩]人工岩場與建築結構間的安全考量2015-08-10

人工攀岩場這些年來,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就像一般公共建築設施,人工岩場也是一種提供大眾使用的結構體,它正式的英文名稱是Artificial Climbing Structure(人造攀登結構)。因為是結構體,所以與所有其它的人工結構物,如建築、橋樑、飛機、汽車一樣,其整體結構必須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以保障使用該結構體的不特定第三者生命、財產的安全。

20多年前歐美各國人工岩場開始蓬勃發展時,這些國家的岩場製造商雖然在生意上彼此競爭,但他們也了解,此時任何一座岩場,若在結構安全上出了問題,不管是由那家公司承建的,對於一項正在發展中的運動(或生意),絕對是個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之故,全體人工岩場製造廠商有必要建立一個安全上的基本共識,期望任何一家的產品,皆可達到行業安全標準,以避免嚴重的人工岩場結構安全事故發生。

當攀岩運動受到世人更普遍的歡迎,漸漸演變成為一項國際性的活動時,一個能被較大多數國家接受的國際安全標準,就有必要制定出來,以保護全體人類的安全。有鑑於此,歐洲共同市場即在1997年9月由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CEN/TC 136)提出一份有關人工岩場安全標準的草案,並經多次的技術研討會,最後終於在1998年12月5日,通過了這份編號EN12572的歐洲共同市場【人工攀登結構,確保點、穩定性需求及測試方式】的標準(European Standard EN12572  Artificial Climbing Structures – Protection points, st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並經由下列國家: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與英國同意作為人工攀岩場的結構安全的共同標準。目前在世界上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人工岩場安全標準。

經過多年的市場實際測試,這個EN12572標準,更在2007年5月更新並細分為EN12572-1 Artificial Climbing Structure Part 1: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ACS with protection points (有確保點的人工攀登結構安全需求及測試方法);2009年2月提出EN12572-2 Artificial Climbing Structure Part 2: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bouldering walls (抱石牆安全需求及測試方法);和EN12572-3 Artificial Climbing Structure Part 3: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climbing holds (岩塊安全需求及測試方法)。如此,人工攀登結構的安全標準更趨完善。

這個人造攀登結構安全標準的精神在於事前的防範,也就是事先的結構計算。任何一家人工岩場製造廠商,都應將使用者的安全,置於設計考量的第一位,所以對每一座他們所設計的岩場,除了外觀、用途等外,結構安全上的技術分析(Technical Study)更是整個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廠商是否能在設計階段就提出岩場的力學安全分析資料給業主。這項其實是考核一個製造廠商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要確保此人工岩場製造商所提出的岩場設計,是完全符合結構安全要求的。

若經業主本身的結構工程師審核後,發現此人工岩場的結構計算有不妥之處,則此人工岩場製造商也應有能力,據以更改原設計並馬上提出新的規劃。總而言之,任何一家人工岩場製造商若無法在與業主確定設計圖後,即時提供其結構安全力學分析報告書給業主審核,則可以斷言這不是一個妥當的合作對象。因為事實上,這表示此人工岩場製造商必定沒有專業能力及素養,來提供一個結構安全有保障的人工攀登結構。

因為人工岩場的建構,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一座人工岩場設計的再好,但若是結構安全有問題,就完全失去了它們的功效。所以人工岩場的設計首重安全,業主站在保護消費大眾的立場,更需要與人工岩場製造商很清楚的釐清彼此間的責任歸屬。簡單的來說,業主可以負責建築物整體的結構安全,但人工岩場製造商則必需對他所提供的岩場,及岩場所依附的建物部分,承擔安全確保的責任。

而根據歐洲人工岩場安全標準的規定,人工岩場製造商更必須提供岩場結構安全力學分析資料給業主,以證明該人工岩場的結構完全符合該安全標準的規定。無法提供此服務的公司,將被視為不符此人工岩場安全標準。

有關結構安全力學分析資料又可分為兩部分來說明:
首先是人工岩場本身的結構安全。人工岩場的結構體除了要承受岩板本身及零組件的靜重量負荷外,還要考慮使用者於攀登過程中,因墬落時對它所產生的動負荷影響。除了這些外,若是岩場建於戶外,還需要考慮天候、強風對它的影響,例如,台灣地區因為有颱風的關係,室外岩場的結構設計就要能承受150公里/小時的強風吹襲而不損壞。

經過計算後,我們可以列出為了達到安全標準,所需要的結構材料的材質、形狀、尺寸及數量,以作為設計的依據,而這些都要有相關的數據提出,以便業主或其結構工程師能夠審核。

其次,岩場本身的結構設計好後,假如這座岩場是將附著在某建築物上,則其岩場結構與建物連結處的應力分析皆必需計算出來,以便業主能據以檢查他原建築物結構的設計是否可以承受此人工岩場加諸其上的負荷。若發現已超過時,業主可視狀況需要更改本身的結構設計,或要求人工岩場製造商依據業主提新數據更改岩場設計。總而言之,雙方都必須經過此依程序,互相簽字確認,接受彼此的數據及設計,以便釐清未來的責任歸屬,一旦雙方確認後,人工岩場製造商則將對其承建或設計的岩場本體,及其附著的建物部分負完全責任。

至於結構應力分析的計算標準,EN12572有很詳細的規定,每個確保點應施以多少的應力,施以多久時間,確保點應安置於岩牆的哪個位置,皆有標準,所有的廠家都必須根據此標準來計算結構應力。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由人工岩場製造商提出結構安全力學分析是何等重要之事,沒有經過此一步驟,光只有送一堆畫的美美的設計圖,都可能於其中隱藏了一些潛在結構上的危險,而這些危險是可以經預先提供人工岩場結構應力分析報告,再由雙方專業人員的確認來避免的。

最後,岩場建構完成後,承建商還必須依據歐洲人工岩場安全標準EN12572的驗收測試規定,為業主進行岩場的完工安全驗收測試,通過安全驗收測試後的岩場,才會獲得一張「岩場合格證實書」,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既然安全是建構人工岩場的首要考量,那麼安全的標準何在呢?在台灣,因為攀岩運動才剛起步,想必政府短期內還無法制定人工岩場的安全標準。但為了避免沒有標準或標準過低造成人工岩場的公安事件,不但人民生命財產會受到損害,這項有意義的運動也將因為某些岩場安全出問題,造成社會大眾對此提出疑問,以致影響此運動的正常發展。

因此之故,我們希望先以人工岩場較發達的歐盟所制定的人工岩場安全標準,作為我們目前的一個參考標準,以確保在台灣建構的每座人工岩場,都能被民眾安心使用。

人類近代科技發展迅速,結構學上的知識更是一日千里,所有結構上的問題,幾乎都可事先經由計算,來評估它的安全承載係數,在此21世紀,我們不希望還有人用沒有經過理論驗證的經驗數值,來作為設計的參考標準,在人類工程史上,許多的意外都肇因於原始設計者的疏忽,設計人只憑他個人多年的經驗,認為這麼粗壯的鋼梁,應該足以承受這小小車子的重量,於是橋在某個颶風夜裡垮了,橋上急著趕回家的數10輛車子連同他們的主人,就因為某人的經驗而與他們的家人永久分離了。

還記得98年承建亞洲攀岩錦標賽林口岩場時,因為是比賽的臨時場地,所以必須用鷹架搭建在體院的體育館內,Entre-Prises公司寄來厚厚一疊比賽岩場的結構安全力學分析資料,根據Entre-Prises告訴我們,只要將此份資料交給出租鷹架的公司,他們的結構工程師就會根據此計算出該用哪種鷹架?搭幾層?搭多高?後面的配重要多少?鷹架的斜撐要如何排列?如何分散攀岩者墜落時產生的瞬間應力?

但是當我們將此份資料交給台灣數一數二的鷹架出租公司時,竟然發現他們根本沒有結構工程師的編制,以往他們的鷹架搭建工程,都是憑著多年的經驗完成的,而這些經驗基本上是欠缺理論基礎的。因此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沒能力根據這份應力資料去算出該搭何種鷹架,但他們有把握依據經驗,幫我們建一座可以承載比賽岩牆的鷹架。我說萬一發生意外,責任誰屬?他們惦惦無言。所以我們只好另外花了台幣15萬元,請法國的鷹架公司(與台灣鷹架公司使用同樣的鷹架系統)代我們設計鷹架系統,然後再請台灣的鷹架公司按照法國的鷹架組裝圖施工。我們多花了15萬元,但我們心安理得,因為我們對所有參賽選手及工作人員,已盡到一個岩場承建者的社會良心責任。

再想想台灣歷年來多次發生的建築工地鷹架倒塌事件,多少可貴的生命就在某些人的經驗裏犧牲了。一個沒有結構工程師又不了解結構安全標準的人工岩場製造公司,卻從事於人造攀登結構工程的業務,社會大眾只能祈禱,他們的「經驗」是被上帝恩寵的,上蒼不再以百姓為芻狗,祈禱幸運之神永遠站在台灣這邊,而倒楣的事都發生在外國。

這些年來我們聽到許多看過EP岩場的人說:這很簡單,我們台灣也可以做。確實不是太難,台灣絕對可以做,但期望大家用心去做,簡單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學問,請結構工程師來計算每一座岩場的結構,購買儀器來對每一座承建的岩場作安全證實測試,這些都是要多花錢,都會增加成本,但從對人類生命尊重的立場來看,這些都是值得的,也是應該如此去做的。

許多企業的經營者並不是真正的計較這些應有的支出,比較擔心的倒是台灣人常見的「這很簡單」心理。有些人憑著在其它領域所累積的經驗,認為以往再困難的狀況他都能解決,人工岩場這種簡單的結構,何難之有?大不了鋼構用粗一點,材料用厚一點。真的這樣就夠了嗎?其實真的不簡單,這20年來,我們在台灣承建了大大小小200多座人工岩場,每年我們也派工程人員出國參加各國際攀岩比賽岩場的搭建工程,我們都有個共同的感想「這真是不簡單」。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到全省有許多的岩場是經由我們的手承建的,有許多不認識的朋友正在享受攀岩的樂趣,我們是不是已盡力去考量到這些朋友的生命安全?我們是不是對每一座承建的岩場都做好結構安全應力分析?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精進自己的工程技術?只有當答案都是肯定時,我們才能安心的入睡。